“一字并肩王”,这种封号到底是多大的官?真的能与皇帝比肩吗?
王爷这个称号大家都耳熟能详,但你可曾听说过“一字并肩王”呢?这样的官职究竟有多高,真的能与皇帝平起平坐吗?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

王爷这个称号大家都耳熟能详,但你可曾听说过“一字并肩王”呢?这样的官职究竟有多高,真的能与皇帝平起平坐吗?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话题。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,官阶中最高的是一品,然而在后来的朝代,一品官位往往并不实际授予,很多是虚衔,只有荣誉性的称号才可能达到一品的水平。若想再加强荣誉,就需封爵,而王爵是最高的爵位,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一字并肩王。
在演义中,唐朝的薛仁贵因为屡次获得显赫的战功,被封为一字并肩王,还加封为大唐的兵马大元帅。所谓一字并肩王,就是与皇帝的地位相等,见到皇帝时无需叩首行礼,平常参加宴会时,也与皇帝享有同等的座位待遇,所使用的椅子高低一致。此外,一字并肩王还有自己的封地。在某些小说中,这些王甚至会被描绘为可以平分天下的人物。如何来理解这一点呢?这与先秦时期的诸侯王比较相似,不过名义上的地位又更高一筹,因为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对等的,这便是“并肩”的含义。那么“二字”或“三字”王又是什么意思呢?实际上,是的,王爵中亲王的地位最高,而亲王中以一字王的地位最为尊贵,例如燕王、汉王、齐王等称号皆为单字,且为国民所知的就是一字王。而像长沙王、常山王这样称号的亲王,则地位略逊,所以一字并肩王实际上是将两个最顶级的称号结合在一起的体现。
按照常理,自清朝以来,王爷的含金量较低,因为没有封地和食邑。然而,清朝却涌现了许多卓越的亲王。在那个时期,王爵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荣誉,并没有实际的土地和食邑,更缺乏地方的军事与行政权力,谈不上什么权威。然而,清朝的亲王数量却众多,几乎可以与一字并肩王媲美。后来的历史上,人们习惯将这些王称为摄政王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多尔衮。在顺治皇帝刚刚即位的时期,清朝日常政务几乎全由多尔衮操控,可想而知,顺治皇帝年幼,而多尔衮是从战场厮杀中拼杀出来的王子,本身就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格。最终,福临能继位,实则得益于多尔衮的妥协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顺治皇帝与多尔衮并不需要行礼,而清朝的其他官员却不得不向多尔衮施以最高规格的礼仪,多尔衮的随扈也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,发出的政令皆用“诏告”的形式。在光绪年间,又出现了恭亲王奕?,他首先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,而在辛酉政变中,他又成为慈禧太后反转局势的重要依靠。在成功后,奕?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舵人,尽管他的执政时间不长,却也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