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学经典·一日一字】祀(sì)
“ 祀【祀禩】(sì) “祀”,异体为“禩”。会意兼形声字,从示,从巳。 “示”的甲骨文像祭台形,表示祭台神主。“祀”从“示”说明与

“
祀【祀禩】(sì)
“祀”,异体为“禩”。会意兼形声字,从示,从巳。
“示”的甲骨文像祭台形,表示祭台神主。“祀”从“示”说明与祭祀有关;“巳”的甲骨文像未成形的胎儿,又像人低头的动作。“示”“巳”为“祀”,表示人于祭台前行跪拜之礼,以示祭祀之意。《说文•示部》:“祀,祭无已也。”本义为祭祀不停止。“巳”本义为胎儿。古人云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故也可将“祀”理解成是为求子而进行的祭祀。由此“祀”意为子孙连绵,后继有人,强调了生生不息、香火不断。“祀”后来引申泛指祭祀活动,如祀天、祀祖。祭祀是一年又一年,周而复始,故也用“祀”表示年。用年纪时是商朝以后的事。
异体“禩”从示,从異。“異”即“异”的繁体,意为不同的,为异常、异样。“禩”从“異”表示祭祀要考虑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地点、不同的祭祀对象、参与祭祀的人员的不同、祭祀方位的不同乃至祭祀所用供品的不同等。
“祀”最初指为求子而祭祀,但这个意思后来已不常用。其字义扩大,表示一般意义的各种祭祀。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。《左传•文公二年》:“祀,国之大事也。”祭祀是国家大事。《左传•成公十三年》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军队。一个国家,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,不能没有军队。把祭祀和军队放在同等地位,可见祭祀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。古时,上至天子,下到庶人,都要参加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,并遵守各种严格的规范和要求。《礼记•祭法》:“夫圣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于民则祀之,以死勤事则祀之,以劳定国则祀之,能御大菑(灾)则祀之,能捍大患则祀之。”天子祭祀,是为了制订法令、国殇、安定天下、消灾御难。另据《礼记•祭法》记载:“天子七祭,诸侯五祭,大夫三祭,士二祭,庶人一祭。”王为群姓立七祭,分别是司命、中霤、国门、国行、公历、户、灶;诸侯为国立五祭,分别是司命、中霤、国门、国行、公历;大夫立三祭,分别是族立、门、行;士立两祭,分别是门、行。庶人立一祭,或立户、或立灶。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,从天子到庶人的各个等级都要举行相应规模的祭祀。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,通常都根据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规定了不同的规范。因此在祀神的同时,实际上也是各个社会阶层的等级礼仪的演练。祭祀礼仪除等级分别外,还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分为各个门类,也各有不同的形式和规定。如:“祀天”指祭祀天神;“祀土”指祭祀土地神;“祀孔”指祭祀圣人孔子;“祀坛”指古代祭祀时用土筑成的平台;而“祀田”则指以田租收入供祭祀费用的田。
展开全文
“祀”还特指祭祀地神。《尔雅》:“祠,祭也,天祭也。祀,地祭也。”“祠”是祭祀天神,“祀”是祭祀地神。“祀”字的声旁“巳”是十二地支之一,在十二生肖中代表蛇,蛇是一种生活在地上的动物,说明“巳”代表地。古代天子在城南郊外祭天,城北郊外祭地,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“祀南北郊”。北京天坛和地坛,分别位于故宫皇城的南面和北部,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和祭地的场所。
各种祭祀活动一般都以一年为一个周期,“祀”可以引申为年。商代称年为“祀”。《尚书•洪范》:“惟十有三祀,王访于箕子。”周武王十三年,天子召见箕子,征求他的意见。“祀”是商代的说法,周人已经改称“年”了,但因为箕子是商朝的旧臣,所以这里还称“祀”。一年年地累计下去,就出现世代更替。由此“祀”又引申为世、代。柳宗元《与友人论为文书》:“固有文不传于后祀,声遂绝于天下者矣。”固然有人不把自己的文章流传给后世,于是他的名字声望在后世学者那里就断绝了。
中国道教的礼仪中,把对各种神位的供奉称为“奉祀”。如道观中一般都设“三清殿”,用以供奉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(即太上老君);设“太乙殿”用以供奉太乙天尊;设“三官殿”用以供奉三官大帝(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。另外还有四御尊神、真武大帝等一系列神位。每逢传说中各位神主的神诞之日,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、道场等进行奉祀。如元始天尊为农历正月初一,太上老君为农历二月十五。还有正月初九,相传是玉皇大帝的生日,道观中要举行专门的打醮仪式,称为“玉皇会”。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,行“齐天”大礼,以祈福延寿。来源:土生说字
来源:中国文明网
”
时代楷模海军海口舰公益广告
微信编辑:侯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